• 微信服务号

  • 微信订阅号
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专科介绍 > 普外科 > 健康讲堂

健康讲堂

大肠息肉:不可忽视的“健康隐患”

来源:北京京顺医院 发布时间:2024-07-20 浏览量:
北京京顺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张树新主任明确指出,肠息肉乃是局部肠粘膜增生肥厚所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,形象地说,就像是在大肠粘膜表面长出的“小瘊子”。尽管它属于良性疾病,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关键的癌前病变。

 

  • 张树新

  • 副主任医师 科主任

  • 医师擅长:

    胃肠疾病,吞咽困难、胃食管反流病、消化不良、肝硬化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;擅长内镜检查及内镜下介入治疗。
     

毕业于首都医学院,消化内科学士学位,原顺义区120急救中心院外急救主任,消化内科专家门诊,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。

 

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,约 80% - 95%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逐步演变而来,通常会经历以下过程:

 

正常粘膜➨增生➨腺瘤形成➨腺瘤癌变➨原位癌➨浸润、转移

 

结肠息肉大约历经 30 年演变为癌前病变,再经过 5 - 10 年演变为癌症,而后发生浸润和转移。

 

这个过程相对迟缓且漫长,这也意味着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发现并及时将其切除。

 

在大多数情况下,结肠息肉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,多数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、直肠指诊或手术中被发现的。

 

所以,肠息肉,尤其是腺瘤性息肉,堪称体内的“定时炸弹”,从理论上讲,只要时间足够,它就可能发生癌变。若不及时发现并切除,迟早会引发严重后果。

 

一、常见症状(绝大多数无明显症状)

 

超过 90%的肠息肉不会产生任何症状,往往是在息肉长大或癌变后才会显现,因此医生们称其为“隐匿的杀手”。

 

  1. 便血:患有结直肠、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,通常为间断性的小量出血,血液附着于大便表面,一般很少引起贫血;但严重时,出血量也可能多达 100 - 200ml。

  2. 排便习惯改变: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且体积较大,容易导致便秘;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状况。

  3. 腹痛:部分患者会出现弥漫性腹痛,尤其在大便时或大便后会加重。

  4. 带蒂息肉脱出肛门。

  5. 肠道外症状:若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,提示患者可能患有息肉病。例如,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,应考虑是否患了 Gardner 综合征;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 Peutz-Jeghers(简称 P-J)综合征。

 

二、肠息肉的分类

 

  1. 肿瘤性息肉:包括早期腺瘤(畸形隐窝灶)、传统腺瘤(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、混合型腺瘤)、锯齿状腺瘤(传统锯齿状腺瘤、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、混合增生性息肉/锯齿状腺瘤)和杵状 - 微腺管腺瘤,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为常见。相较于有蒂腺瘤,无蒂腺瘤的癌变率更高,并且腺瘤越大,癌变的可能性越大。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,癌变的可能性也越大。

  2. 非肿瘤性息肉:患非肿瘤性息肉时,癌变的可能性较低。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、错构瘤性息肉(如幼年性息肉、P-J 综合征等)、淋巴性息肉、粘膜脱垂性息肉(肛管)、炎性息肉。

  3. 肠息肉病:当肠道内出现数目超过 100 颗以上的息肉,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,会怀疑患者患有肠息肉病。包括家族性腺瘤病、Gardner 综合征、黑斑息肉病 (Pentz-Jeghers 综合征) 、Cronkhit Canada 综合征。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,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,肠息肉的癌变率呈上升趋势。

 

三、不同息肉的癌变几率

 

  1. 增生性息肉: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,又名化生性息肉。多见于远侧大肠,体积较小,直径多<1cm,表面光滑,基底较宽,可单发或多发。此类息肉一般不会恶变。

  2. 炎症性息肉:又名假息肉,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,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、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疾病的病变肠道。通常也不会癌变。

  3. 管状腺瘤: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称为腺瘤,可能进展为癌变肿瘤。腺瘤十分常见,尤其在 50 岁之后。呈圆形或椭圆形,表面光滑或有分叶,大小不一,直径多<1cm,80%有蒂。此类息肉 10 年癌变率约 1% - 5%。

  4. 绒毛状腺瘤:较为少见,多为单发。以直肠最为常见,其次为乙状结肠。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,较管状腺瘤高 10 倍以上,10 年癌变率在 43 - 67%。

  5. 混合状腺瘤: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。

 

四、高危腺瘤的判定标准

 

具备以下 3 项条件之一者,即可称为高危腺瘤:

 

  1. 息肉直径≥10mm。

  2. 绒毛状腺瘤,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 25%。

  3. 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。

 

发现高危腺瘤性息肉的患者,不仅要及时切除,切除后还应遵循医嘱定期复查。

 

原因如下:

 

首先,即便切除了息肉,长腺瘤的环境依然存在,很可能会复发。

 

其次,有的切除可能不够彻底,留有残端。

 

再者,肠镜检查受清肠效果、医师经验、大肠结构等因素影响,可能会出现漏诊。

 

五、肠癌的高危人群

 

  1. 大便潜血阳性。

  2. 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。

  3. 以往有肠道腺瘤史。

  4. 本人有癌症史。

  5. 有排便习惯的改变。

  6. 有盆腔放射史。

  7. 符合以下任意 2 项者:慢性腹泻、慢性便秘、黏液血便、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、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、长期精神压抑,有报警信号。

 

有以上任何一项者,建议在 40 岁以前进行一次肠镜检查,并每 1 - 3 年复查一次。

 

六、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关键手段

 

肠镜能够观察到直肠、全部结肠以及回肠末端的肠粘膜状况。进行肠镜检查时,可以清晰地看到肠息肉的形态、颜色等,还能通过息肉表面的形态、色泽和微结构(腺管及微血管分型),有效地判断息肉的性质。

 

北京京顺医院消化内科开展了无痛胃肠镜检查项目。

 

肠镜检查时若发现息肉该如何处理?

 

如果发现息肉,无论大小、形态、数量多少,都需要进行活检以判断性质,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切除,切除后定期复查。

 

七、治疗方法

 

目前常见的是内镜下息肉切除术,手术创伤小、恢复快。

 

对于家族性结肠息肉,由于息肉数量多、癌变风险高,多建议采用外科手术切除。

 

总之,对于肠息肉,我们应提高警惕,定期进行检查,早发现、早治疗,以降低癌变风险,保障身体健康。